中国民办教育科技节:资金监管下,培训机构如何平衡成本与合规?

商业 来源: 2021/5/6 4:51:44 阅读:589

  过去的几年,是家长们提心吊胆的几年,教育行业机构关门、跑路、解散、破产事件频频发生。

  根据公开信息盘点,近几年关门、跑路的机构达到63家,其中2019年1月至10月,全国停运、关闭的教育机构数量,粗略统计就高达四十多家。

  中小微教育机构死伤无数,哀鸿遍野,头部品牌同样未能幸免!韦博教育、优胜教育和学霸君等大品牌,因公司盲目扩展,导致资金链锻炼,最终关门倒闭,惨淡收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将教培行业这一问题无限放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将近10万家教培机构注销登记,而伴随倒闭企业出现的创始人“携款跑路”,家长退费困难等一系列事件又给教培行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政府对教培行业的监管越来越重视。其中针对教培行业的资金监管政策一度引起行业热议,各省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也纷纷颁布相关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资金监管思路。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自此,一场关于教培机构资金监管的改革浩浩荡荡展开。

  各地如何对机构进行资金监管?

  那么针对教培机构预付费的监管又是如何进行的?据公开资料了解,每一个地方的监管方式都有所不同。

  1、缴纳固定额度的保证金

  “四川这边是在自主选择银行开设专用账户,用于存放专用账户最低余额和学杂费收取等。也就是要求我们机构在里面存放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而且不同地区也规定了不同金额,比如,德阳要求机构缴纳保证金的最低额度是10万元,绵阳要求机构缴纳保证金的最低额度是 30万元。”四川某教培机构校长表示。

  同样,与四川推行相同监管方式的还有上海、福州、广西桂林、安徽合肥、山西太原等地方。

  上海普陀区试点对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预付费监管,为校外培训机构设立预付费监管账户体系,要求成立不满1年的机构,学习保障金缴存比例临时调整至不少于该机构注册资金或开办资金的2%,设立已满1年的机构,比例调整至不少于该机构上一年度学杂费收入总额的2%,且具体最低数额,不做限制。

  福州市资金监控管理办法是要求各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一家银行,开设唯一的培训费资金专户,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新设立或设立不足一年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账户内留存资金最低余额不少于10万元;设立一年以上的校外培训机构,最低余额不少于30万元。

  桂林市要求教培机构向教育局缴纳固定额度保证金,资金额度根据机构类型有所不同,K12的教育机构的保证金在20万,而素质教育类则在10~15万;收费的方式为按校区收费。

  安徽合肥和山西太原则要求凡是向教育局备案的、有办学许可证的教培机构都需要缴纳15~30万元的保证金。

  2、预付费存到监管平台,按课消转入机构账户

  据了解,目前北京和温州都采用的是,让培训机构将家长预付费先存入政府和银行共同创建的第三方平台的方法。

  北京教培机构校长表示:“北京这边对机构们实行资金监管的方法是,每个区的区政府去找第三方合作组建预付费平台,然后要求培训机构将收到的费用都存到这个平台上,比如北京市朝阳区推出‘朝阳预存宝’,石景山区、海淀区推出‘预付宝’小程序,房山推出‘工行教学云平台’。”

  这种模式与如今网络购物中的担保交易相似。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钱首先会进到农行的账户上,客户会当面核销,比如上完一节课,就是消耗一次,之后费用才会划到商家账户上。

  如果商家出现了影响消费着利益的行为,如变更服务地点、取消服务项目、擅自提高价格或增加服务限制条件、或需暂停营业超过30日以上的,经商家同意后,将消费金额扣除后,剩余资金将退还消费者。

  与此同时,北京市石景山区也推出了“石景山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据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官方账号显示,石景山区首批有51家校外培训机构被纳入预付费监管平台。

  在温州,今年3月,根据温州商报报道,工行文成支行与文成教育主管部门达成合作,开展智慧教培监管云平台试点。首批试点教培机构已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

  据工行温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教培监管业务”类似银行推出的购房资金监管业务,即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专门账户,培训对象缴纳的学费放在这个专门账户里,银行对这笔费用进行监管,根据协议规定分批支付给教培机构。若该机构没按约定完成教学计划,或者教学期间培训机构与培训对象之间发生某种争议,经教育监管部门“认定”后,可向银行申请退回一定比例的费用。

  总体而言,这种模式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后续更详细的规则。

  3、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近日,福州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防办学风险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向社会公示。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在办学场所公示机构名称、办学许可证、师资情况公示栏、辅导科目、收费标准公示栏、服务合同样本和一次性缴纳学费不超过3个月提示语等内容。

  此外,我们通过整理发现,不止福州市,包括北京在内所有已经实行资金监管的地区,也都通过监管平台或者账户严格执行对教培机构3个月收费周期的监管。

  教培机构能做什么?

  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地,是大势所趋不可逆,是符合行业发展,积极正向的改革举措。那么作为培训机构从业者,当下能够做些什么?

  1、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永不退色的金字招牌。国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本质上就是为净化行业环境,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届时,没有过多外部因素干扰家长决策,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且只有比拼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2、规范机构自身的财务问题

  校外培训机构的财务问题愈演愈烈,被社会各方密切关注,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只不过是问题爆发的导火索。机构自身若有些容易触犯的财务问题,必须要防范于未然,及早调整规范,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例如:学员预收款的使用没有遵守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的规定,且收入没有进入到学校的财务专户。机构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和符合资格的财务人员,学校缺乏统一的财务核算,存在着账外核算和假账现象。费用支出随意性较大,缺乏财务预算和决算等。

  3、学员课消实时核算,公开透明化

  传统的统计方法中,学员上课后,培训机构也需要根据学员的上课情况挨个儿扣除课时,非常麻烦还容易出错。家长打电话咨询机构查询学员课时剩余和卡剩余,需要翻阅学员课消记录,再统计核对。

  由于统计数据错漏,在遇到退费纠纷时,家校双方往往在学员剩余金额上揪扯不清,进而导致采用法律手段维权,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在资金监管措施到位落实后,学员的剩余金额更是会作为重要的退费法律依据。

  此次整顿风暴,短期来看,会对行业产生一定影响,舆论与体制内机构引导会导致家长意向下降,生源获取成本上升,场地利用效能下降,再加上相应的场地改造成本,完备证照的规范行政成本,利润率会有所下降。

  但长期来看,对健康发展的机构来说是有利的,市场规范,标准建立,会减少恶意竞争,降低招生成本,更符合顾客需求的教学产品被研发,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行业形象提升,这些对坚持下来的机构,显然会迎来一个好时期。

  而在这个过渡缓冲阶段,借鉴成功者已经走过的路不失为一个应急之道。为了助力教育行业从业者适应行业变革,给大家提供一个跟同行对话、学习教育企业经营方法的场地,校管家特别举办了第6届中国民办教育科技节,希望与教育行业从业者一起,探索教育行业的发展之路。

关注公众号校管家,回复“报名”,即可参与会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