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都区积极实践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以建设“优教新都”为总体目标,以构建环高校基础教育生态圈为突破口,探索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丰富了校地合作内涵,促进“校-地-校(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之间从经济合作到人才培养合作转变。让每一个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专业化指导,激发特长兴趣潜质,培养科学创新素养,提升区域人才培养的教育长度。第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合作培养生态圈。环高校基础教育联盟形成了“依托-突破-熏陶-开放-共赢”的循环生态模式。
一、新都区“校-地-校”合作育人模式建设的主要探索
新都区坚持目标导向,着力从立体化、多元化、联盟化三个方面,构建结构完善、融合发展、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通过推动“区政府搭建框架协议、宏观指导,部门牵头行业合作方案、中观把控,联盟单位落地工作方案,微观执行”的校地合作模式,变“高校+基础教育单位”的扁平化合作为“高校+政府+行业+单位”的立体合作模式。合作形式从原有的 “校-校”单一合作转变为“1+N”、“N+N”的环高校基础教育联盟。
图1:新都区与西南石油大学深入融合办学启动仪式
在探索过程中,首先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基本制度和明确的工作目标。2018年,新都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一批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联合共建一批共同服务平台”的要求,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成办函[2018]121号)指导下,抓住机遇、主动融入、有序对接,与驻区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政产学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的战略意向,并与西南石油大学等驻区高校共同举行了深度融合办学的启动仪式;区教育局坚持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与高校共同制定深度融合工作方案,确定共建联盟基础教育单位,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明确工作目标。
第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协作推进机制。新都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与高校共同成立基础教育联盟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沟通,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协议,积极开展融合办学,切实提升共建联盟单位的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建立项目培育机制。加强共建附属、联盟学校机制创新、师资培训、骨干培养、专家引领、课程建设、社团发展、特色项目、购买服务等。加强教学视导、学术研讨、项目研究,搭建共建附属、联盟学校的研讨平台。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校地共建双方据协议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共建附属学校的业务指导、过程督导和评估考核,并建立适时预警和政策干预机制,切实保证共建效果。同时,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纳入融合办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大力实施“创新特色”行动,整体提升学校改革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持续改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要保障校地共建落实互派人员的相关福利待遇,并确保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提拔使用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共建效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二要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优先发展纳入各级各部门重点目标,落实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划优先安排、投入优先保障、资源优先匹配,率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准入制,拓宽其成长空间,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队伍提升和激励。
图2:高校教师与中学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第三,以项目为引领,突出科研成果的导航功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是一门科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实效性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新都区全力推进区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教科研一体化,引领区域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联盟与高校每年2次专题研究,教育局每学期2次专题汇报,联盟基础教育学校内部一月一次教研。一是继续推进由中国教育科学院指导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课题研究,挖掘推广成功经验并应用于各联盟成员单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于2016年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研究室”,在全区开展成都市规划课题《基于swot理论的校地合作育人模式构建-以XDYZ和SWPU为例》,在全市率先开展校地合作模式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与实践。三是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难点、重点开展小专题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中形成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教科研成果。
二、新都区“校-地-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新都区基于《成都市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探索设施共享、人员共享,校地共管、品牌共用、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育七大机制的任务,结合区域实际和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丰富其内涵。
(一)加强资源共享
(1)设施资源共享。高校实验设施设备、教育教学场地、图书馆、医院、科普基地、网络平台等资源向联盟内学校开放,联盟内基础教育学校向高校师生开放教育教学设备,提高设施使用效能。(2)信息资源共享。高校与基础教育拥有不同层面的信息资源。高校为基础教育师生提供更前沿的信息,培养其高远的眼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更清晰准确的指引,为高中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招生培训;基础教育学校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基地,为其提供科研素材和案例。(3)人力资源共享。校地双方和共建附属学校互派人员制度和交叉任职制度。高校师生可以为基础教育带来更先进的理念和管理,为师生带来更科学规范的专业指导和更浓厚的专业氛围;基础教育则为高校师生提供行业技能和实习指导。
图3:新都一中学生赴西南石油大学开展研学活动
(二)强化校地共建
(1)校地管理共建。联盟单位学校通过聘请副校长(如新都一中、一中实验校、谕亭小学、桂林小学等学校聘请高校管理人员担任副校长)方式,引进科学管理方法,加强推进共建单位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高校通过委托管理方式,将附属基础教育单位委托给基础教育单位管理。(2)共建师生实践基地。高校开放相关场馆,加强场馆的课程建设,做为基础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或研学基地。同时成都医学院与汉城小学共建区域心理健康中心,西南石油大学与桂林小学共建区域生命与安全教育中心,四川音乐学院与区教育局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合作,相关高校提供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基础教育相关单位作为高校师生的实习基地,为师生提供实践便利。
(三)提倡品牌共用
通过授权,新都区新都一中加挂西南石油大学附属高中、新都一中实验校加挂西南石油大学附属初中、谕亭小学加挂西南石油大学附属小学校牌,桂林小学加挂成都医学院附属小学校牌等,将高校品牌引入共建联盟学校。对应高校派驻管理人员参与挂牌学校管理工作,促进高校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融合,强化联盟成员单位的荣誉意识和品牌意识,推进共建联盟学校发展水平与高校品牌相匹配。
图4: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挂职新都一中副校长
(四)强调人才共育
高校利用师资和信息优势助力联盟内学校干部教师的培训培养;联盟内学校聘请高校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开展讲座以及担任导师、校外辅导员等;西南石油大学多个志愿者社团参与了基础教育的环保、科技、法律教育活动,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生职业规范指导及就学咨询。高校在共建附属学校建立成果推广应用、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基地。新都一中构建了基于西南石油大学教学资源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形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图谱。将共建附属中学建设成为生源基地。
(五)推进课题共研
高校以课题立项方式,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帮助共建附属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共建联盟学校教师申报高校课题或与高校教师共同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与高校有关研究项目和实验项目;高校以优质科研资源为依托,对联盟内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引领,协助联盟内师生教育科研,促进教育科研经验成果化,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新都一中借鉴高校专业学术人员的学术素养内容,提出了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普通高中学生学术素养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突出特色共创
高校发挥自身课程资源优势,帮助共建的联盟学校开发特色课程,丰富完善课程体系。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培育共建联盟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学科教学特色。西南石油大学由体育学院、电信院、理学院高校与区域内联盟学校分别就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以及射击等基础教育薄弱项目展开紧密合作;高校利用高校专业、学科和学术、人文等资源优势,加强对共建联盟学校艺体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等的指导和支持,培育特色项目,强化专业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桂林小学与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开展《小学生青春期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实证性研究》课题研究;西南石油大学贾春生教授等多个博士工作站在区域内高中学校成立,引领了区域学校师生的科研方向。学生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出版正式专著1本,校编绘本1本。
图5:西南石油大学贾春生教授为中学生做《论文发表与写作》专题讲座
三、新都区“校-地-校”合作育人的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新都区依托校地合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研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届教学成果奖,2项成果被评为2018年四川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联盟学校在项目研究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典型案例。如新都一中的《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典型案例》、谕亭小学的《开展校地共建典型案例 》、新都一幼《发挥品牌优势 深化校地合作 促进幼教高位发展》等校地共建典型案例,在全市专项调研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认可。新都一中研究成果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被市教育局以《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动态》发表向全市推广,并收到了清华大学关于合作培养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的邀请函。
(二)实践成果
1.学校品牌战略稳步推进。新都一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是省科协、成都市教育局“菁才计划”基地,成功创建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香城中学被评为四川省二级示范高中;升庵中学被评为“全国高水平排球训练基地”等。全区创市级及以上艺体科技特色学校46所。
2.区域育人质量节节提升。全区创优“高效课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起步。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率从2012年35.8%上升到2019年的73.4%,连续7年实现高位突破,连续第6年荣获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优秀等级”,喜获全市“进步最快单位”荣誉。
3.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截止到2019年9月,我区陈玥、欧仕刚、张航帆等参研学生的16篇科研论文发表在《物理实验》等核心期刊上,铭章量子纠缠队连续三年荣获中国青年物理学家竞赛一等奖,6人次获得特等奖,18人次获得一等奖;参加南京大学中国青年物理学家竞赛获得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6人次;3名学生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银奖、铜奖,古学岽同学入选 2018年“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近300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活动中获奖,6名学生分别入选国家男子排球队和省排球队,……
图6:学生学术研究成果
4. 搭建区内教育成果交流展示平台,满足师生对网络学习的多元化需求。西南石油大学和新都区教育局于2020年4月-5月借助“教育云平台”,开展“联盟云课程,助力高效复课”网络精品课程线上直播活动。西南石油大学、新都一中、新都一中实验校、谕亭小学、等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学校分别作了《科学防护健康学习》、《疫后师生心理关护策略》、《同心同“德”共同战“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小学数学习题的解读与再造》、《基于需求聚焦习作,扎实研究注重实效》、《绘本教学》等专题分享。新都“教育云平台”为广大一线教师实际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参考,为疫情下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受到区内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共享发展机遇,共担时代使命。新都区将与高校继续携手,不断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合作培养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打响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校-地-校”合作品牌,合力谱写“校-地-校”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